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01
说起影视作品里塑造毛泽东的演员,很多人可能会立即想到古月、唐国强这些“特型演员”。他们以形神兼备的表演深入人心,更被戏称为“领袖专业户”,像唐国强27次出演毛泽东,甚至连一个吞咽动作都能成为经典。而王仁君,则用他年轻化的形象多次还原青年时期的伟人,也赢得了不小的好评。
正是因为这种刻板印象让大家期待着演“像”的演员,所以当《伟大的长征》宣布选用于和伟出演毛泽东这一角色时,舆论瞬间炸锅。于和伟过往并无塑造领袖人物的经验,且骨相与毛泽东给人的印象差距不小。这样的选角,难免让人担心——这次是自己用脚枪毙了自己,还是一次颠覆性的创举?
与其说围绕选角争议,不如看看这位演员如何用“人性”胜过“形似”。
02
对很多人来说,于和伟的面孔还自带喜感标签——谁能想到那个因“蹦迪视频”意外走红的男人,会在几个月后化身血雨腥风岁月里的毛泽东?回顾他的成长轨迹,这位来自东北贫困家庭的演员,骨子里有一份与角色相似的“倔强劲儿”。
小时候的于和伟,家里穷到“地瓜是硬通货”,全家11口人靠它糊口。父亲早早离世,供他读书都成难题。家境决定他没有太多退路,姐姐甚至卖掉孩子学琴的钱,才送他走出了小县城的“底层旋涡”。而多年后回到老家,这个已经成名的演员,依然会替三哥卖包子,睡在童年时封闭又逼仄的阁楼。他那句“底下就是街道,睡着踏实”,让人忽然觉得成名光环下,一个不变的底色是他的烟火气。
正是这些亲历的困厄与人情冷暖,让于和伟在塑造“30多岁毛泽东”这个角色时,显得比任何人都更贴近。他明白逆境里的挣扎是什么,也懂得,毛泽东从一个湘江战役后沮丧青年蜕变为一个民族的主心骨,这一路“不打败别人,首先要看清自己”的心理历练。
03
剧组为了让这次还原更真实,甚至专门带主创们一起步行重走两万里长征路。这对任何演员都是一场体力与心理的双重挑战——尤其对于年过半百的于和伟。他既没有特型演员多年的模仿经验,又没有“长得像”这个先天优势,因此他要靠给角色“注入灵魂”来取胜。
拍摄期间,于和伟几乎时刻浸泡在泥泞里,衣裳早就被汗水与雨水交替侵染得发硬。湖南冬夜的腊风一刮,他顶着满布血丝的双眼,对准镜头“卡”住的是整个民族的风暴中心。更让人记得的,是遵义会议前夜那段场景,他独自在油灯下思索时,紧锁的眉头和噙着的那点疲惫——这不是“脸谱化的伟人”,而是一个丰满透彻的“带人性柔光的领袖”。
与其说于和伟在模仿,不如说他在思考“抉择”。他甚至直言:“从容貌到语调模仿不能解构伟人的复杂内心,从忍耐到担纲的心路,才是共同语言。”
04
更值得一提是,这次《伟大的长征》剧组采用了几乎完全颠覆传统的创作视角。导演张永新坦言:“我们要拍的不是历史上的符号人物,而是鲜活的生命体。”
比如曹磊版的周恩来,身带重病,行军时轻皱的眉头里藏着隐忍;张晚意演的张学良,不再是那个“少帅教条样”,他在“改旗易帜”后流下决绝泪水的张力;甚至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也主动摆脱了以往满脸阴鸷的反派形象,改以挣扎矛盾的人性化细腻演绎。
当一众演员开始卸掉“神话包袱”,还大家一个既有力量、也带缺憾的历史人物画像时,观众才真正意识到,原来我们在追求“形似偶像”的路上,失去了太多让经典动人的内容。如果说唐国强让我们看到了领袖的威严与高远,于和伟这次不过是提醒我们,那份高远之前,也有苦痛与孤独过渡。
05
这次可以说,于和伟从争议声中杀出了一片天。这部作品背后的动荡可不小。某些老牌特型演员私下议论:“如果以后演领袖不用选脸,那‘职业饭碗’怕是要丢。”但国际上确有趋势证明——美国有足够的传记片数据支持了一个事实:形似的远不如神似的演员受欢迎。靠真挚演技征服观众的比“相貌模仿出圈”的成功率,更是超出了6成之多。
当年人们给于和伟贴过太多标签:蹦迪中年人、偶像剧里的工具型男、甚至晚熟的“戏剧绿叶”。如今这个54岁的演员终于证明了——论演伟人,他不需要“靠脸吃饭”。
大家觉得,于和伟这次真的突破了传统印象,还是和观众的期待值擦肩而过?欢迎留言讨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