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为啥孙燕姿的很多歌初听一般甚至无感,但后来越听就越上头?

曲事 · 8 小时前
为什么孙燕姿的很多歌初听一般甚至无感,但越听越上头?而且很多歌听起来貌似谁都能唱,真唱起来发现难度很大。
听过孙燕姿歌曲,的确第一遍听是无感的,因为你是凭借声线和悦动来评判的!怎么说,我感觉的歌曲风格偏向柔和的悲伤,而且还是情歌。就像,就像喝茶,孙燕姿的音乐如同陈年普洱,初尝清淡,却在时光浸润中焕发醇厚回甘。
1.png

我听过她唱的热门歌曲,就一个《绿光》相对声音和节奏比较强一点!但其他的带着一种从感情中顿悟出来的很多东西,就像佛教颂唱一样的,一丝丝的进行灌入的感觉!
但你如果去看歌词,去看了MV。你就能感觉触动心灵的感觉,要么是有一种触动,来自灵魂的契合,因为我们经历过,例如《开始懂了》,例如《我怀念的》,例如《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例如《遇见》。有时候即使没有经历过,可能通过歌词和她的轻唱能有一种经历过事情的人,有一种身同身受的感觉!
2.png

人家说孙燕姿是最佛系的,孙燕姿也是2000年代出道,也是最早的就结婚了,就生子的的歌手!所以她的歌曲没有那种撕裂感,没有那种疯狂的的展现自我的味道,更多就是倾诉!
但其他的很多伤感情歌,可能从一开始就希望通过声音通过悦动让身临其境,但其实歌词却很欠缺味道!有一些伤感情歌还有撕裂感的呐喊。但也许第一次听,听几次,去KTV喊上两句还可以!但他们不具备长期的品味价值!
3.png

但孙燕姿的歌曲,当你仔细去听歌词的时候,你会发现她的歌曲容易单曲循环,也容易让很多人在KTV希望唱给某个人听的的感觉,这种感觉孙燕姿之后我就在毛不易的歌曲中感受到过,其他的歌手还真的没有办法有那种感觉!
她的演唱摒弃了戏剧化的情感轰炸,采用"气息叙事"技法——在《我怀念的》副歌部分,以弱混声铺陈的"我怀念的是无话不说"像月光漫过窗棂,表面平静的声线下暗涌着记忆的暗流。这种克制的表达需要听者调动自身情感经历完成解码,当人生经历与歌词意境重合时(如《开始懂了》中"相信你只是怕伤害我"的顿悟),瞬间引发灵魂震颤。
4.png

有一些歌曲,看似平易的旋律暗藏声乐机锋:《遇见》主歌大量采用闭口音咬字("听见/冬天的离开"),要求歌手在鼻腔共鸣与胸腔支点间精准切换;《天黑黑》副歌跨越三个八度的渐进式爬音,需用边缘振动技术保持音色统一。业内称之为"孙式声乐迷宫"——入门通道宽敞,出口却需高超技艺。
当乐坛盛行撕裂式宣泄时,她以《橄榄树》式的禅意构建情感防波堤。这种"哀而不伤"的审美源自东方哲学:在《克卜勒》中以宇宙意象消解个体孤独,在《天使的指纹》里用钢琴分解和弦模拟钟磬余韵。正如乐评人所言:"她用声音织就的袈裟,包裹着现代人渴望被安抚的灵魂"。
5.jpeg

这种艺术特质在快餐文化中形成奇妙悖论:初听者觉其寡淡如白水,历经沧桑者方知是陈酿。当毛不易在《消愁》中延续这种"平静下的惊雷"美学时,恰恰印证了孙氏唱作哲学穿越时空的生命力——真正的共鸣无需呐喊,静水流深反成永恒。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曲事”和我一起交流!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