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拉回到最近几年,结婚登记人数在中国一路下滑,2022年甚至跌到了30多年前的水平。这个数据看起来挺冷冰冰,但背后透露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传统婚姻的意义。尤其是在大城市,选择“不婚”、“同居”甚至“朋友制”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不愿意被婚姻这张纸绑死,而更看重的是一种舒服、自在的陪伴。
陈瑾和巫刚,两位资深演员的故事,就像是这个趋势的一个缩影。外界看他们俩,可能第一眼觉得怪:不结婚,却像夫妻一样生活多年,没有孩子,也不打算走进婚姻的框架。这种关系模式,打破了很多人对“朋友”应有模样的想象。陈瑾自己说过:“婚姻对我来说是枷锁,我早就想好了,一个人也挺好,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舒服。”说得直白又透彻。
她的生活里没有所谓的浪漫童话,更多的是一种极致的自律。比方说,她不吃米饭,有着对自我绝对的掌控感。这种掌控感,成了她安全感的来源,远胜过那些刻板的社会标签或者制度安排。陈瑾的角色塑造同样有这股狠劲,演戏对她来说,是极致的掌控与挑战自己。这一点,也在她和巫刚的关系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巫刚呢,经历过婚姻变故的人。他的演艺生涯里,从军人、硬汉角色,慢慢转型到更复杂、生活化的中年男人形象。像《秋蝉》里的角色,不光是戏里演的,他自己也经历过人生的起伏和重塑。或许正因为如此,他看待感情的眼光更灵活。他常说:“爱不是占有,更不是形式。只要两个人的关系让人放松、让人进步,这比一纸婚书都靠得住。”
这番话,倒挺符合现在很多人的心声。咱们不难发现,主流媒体也在讨论这个话题。人民日报、新华社都曾指出,婚姻的社会功能正变得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更高质量的陪伴和情感连结。这不仅是明星的个人选择,更像是反映出一代人的情感诉求的变迁。
回头看看圈内的其他例子,徐静蕾敢说“不婚”,还选择冻卵,自己掌控生育权,她说:“我不是不相信爱情,而是不相信婚姻。”这话带刺,却也扎心。她和陈瑾的选择虽然不一样,但都强调对个人自由的追求和生活的自主权。而秦岚在综艺节目里直接回应催婚压力那句:“我的子宫用不用,关你什么事?”更是戳中了观众的神经,多少人因为这句话找到了共鸣。
这让人不得不思考,传统的婚姻制度是否真的适合每一个人。陈瑾和巫刚的关系像是一种新的可能性,一种打破常规的尝试。他们既不是朋友,也不是夫妻,但相互支持,相互陪伴,相互理解,生活里那种“舒服”的感觉,是他们最珍惜的。
外人看不懂,也不一定理解,但他们活得清醒、自在。这种状态可能没法用传统的框架去定义,但它却真实存在,甚至为更多人提供了别样的参照。究竟,亲密关系不只是形式和仪式,更多时候是两个人之间的真实感受和相互成全。
这世上不缺少婚姻,但缺少的是“舒服”的陪伴。陈瑾不吃米饭的极致自律,巫刚经历沉浮后的包容与理解,都在默默地告诉我们:人生的安全感,不是来自外界的认可,而是内心的掌控和选择权。
能找到一个让自己放松、进步的人,有时候,比那个所谓的“合法身份”重要得多。
也许,不婚不代表孤单,不结婚也不意味着失败。在这个改变的时代里,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定义亲密关系,不再被过去的标签绑架。
陈瑾和巫刚的故事,正是这场厘革里最真实、最质朴的一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