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只喊角色名:她被热度绑架,两年后日程成空白,这其实是演员的失业预告
两年前那句台词把她推到风口浪尖,两年后弹幕还是那句台词,叫得那么整齐。说实话,我看到这种画面,心里既酸又冷。观众记住了高启兰,却忘了台前的那个女人,这听起来像荣耀,其实更像报警器——一个职业标签正在慢慢把人吃掉。
翻她的履历,你会发现现实的温差。别人因一部戏上综艺、拿奖、接代言,她的日程却出现大片空白。不是没人投戏,是真正担心的人不想把她从高启兰里拉出来。投资方和平台都想走捷径:复制一个成功形象,省力又省风险。结果是短期有流量,长期把人绑在了一个固定坐标上。说白了,这是市场和算法的懒惰,更是观众被训练成只认熟悉脸的副作用。
林心如当年不是没有遇到过同样的镜像。她后来不是靠奇迹,而是靠每次刻意换类型、一次次把自己放到别人不习惯看到的角色里,才慢慢撕掉那层标签。反观我一个朋友小李,他也曾因为一个角色被贴上“古装美男”的标签,连续几年收到的剧本都在套模板。小李最终选择在话剧舞台连续磨了两季戏,期间几乎没有摄像机,但回来后,他接到的不是复制品,而是导演们愿意挑战的剧本。风险很高,代价也真实存在,但它换来的是新的职业曲线,而不是一个被动老去的名号。
如果你是隆妮,下一步该怎么走?我觉得必须把战略和战术同时做起来。战略上要决定是继续靠角色热度吃短期流量,还是赌一次长期重塑。战术上可以把时间切成四到六个月的模块:先把镜头以外的生活丰富起来,真去体验不同身份;其次去话剧或小成本影片里打磨,哪怕接受没有字幕注目的小角色,用细腻的演出改变导演和观众的第一印象;再然后把这些厘革浓缩成短视频或纪录片式内容,主动输出“我是谁”之外的故事,利用算法而不是被算法推着走。这样做的代价是短期收入和曝光的下跌,但换来的可能是长期可持续的角色深度。
当然,也有人选择更激进的方式:直接拿掉招牌形象的外在符号,剪短发、改妆造型、学方言、甚至挑最不匹配的角色去拍摄。这招风险最大,可能扑街,也可能一举翻盘。你要想清楚的是,扑街未必就是失败,失败也往往比被贴标签的安全死水好。因为至少你努力过,世界会记住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永远站在同一格子的符号。
除了演出路径,本人操盘的一点经验是要同时经营多条赛道。现在的平台并不只认电视和电影,短视频、播客、真人秀或品牌合作都可以成为你重新塑造标签的窗口。不要把自己交给单一渠道,把自己的故事拆成可分享的小片段,既能满足观众碎片化的注意力,又能在不同受众里播种新的印象。做得聪明一点,就是把生活里的细节拍成内容,让大家看到你不是高启兰,是有血有肉、有缺点会笑的人。
我不想把这事儿说得太理想化。现实里很多演员在做出改变后仍旧难以跨越,那些不能接受高风险的团队和投资方会把你当成不稳定因素而回避。因此在动作之前,必须把风险和备用计划安排清楚。好比把六个月的生活费设定好,把家人和团队沟通到位,再用两到三部有代表性的短片来作为名片去投给导演。这样即便尝试失败,你依然可以生存回头路,不会完全被行业放弃。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算法永远偏爱可预测性,这既是机会也是陷阱。未来几年里,观众会对新鲜感产生短期追逐,但长期注意力会回归对“人”的好奇。那些敢于把人生故事放进角色里,并愿意用多平台持续输出的人,会在下一轮洗牌里占得先机。我的判断是,未来三年内,不把自己塑造成可迁移的IP,而只靠一个角色的演员,留存率会越来越低。
最后说到感情层面,这不仅仅是演艺圈的困局,很多人被一段经历、一张学历证书或一个岗位标签钉住,生活也会因此错过很多可能。要往前走,必须先学会把那块招牌拆下,哪怕过程狼狈不堪。对于隆妮来说,高启兰可以是她的名片,但不能是她的坟墓。她还有时间,也有资本去赌一次不同的未来。
你怎么看待被“角色”或“标签”钉住的困境?你或你身边有人为了摆脱一个既定印象做过哪些真实的尝试,效果如何?说说你的经历和想法,我想听听不同的声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