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输了面子赢了里子!从央视“消失”的李七月,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

风雨同舟6553 · 前天 14:13
“央视最会讲故事的女人,怎么跑去贵州山里学绣花?



刷到这条片段的时候,很多人愣了半秒——镜头里那个蹲在苗寨门槛上、跟绣娘一起数针脚的人,确实是李七月。
没有演播室灯光,没有提词器,她膝盖上沾着泥,笑得比当年《等着我》里还松快。
弹幕飘过一句:“姐,你咋混成乡村观察员了?
”混?
她可太清醒了,这一步走得比谁都准。

先说点冷的:央视农业农村频道今年三月那期《三农群英汇》,苗绣订单量节目播出后三天翻了两番,黔东南旅游局电话被打爆。
幕后推手就是李七月。
她把“非遗”这词儿从展板里抠出来,让绣娘阿榜姐对着手机说“我这朵花,绣的是女儿大学学费”,一句话把文化讲成了活账本子。
局里领导私下嘀咕:“这姑娘比招商手册管用。


有人以为她离职,其实人家只是不再固定打卡。
去年12月她开直播,一句话把身份钉死:“体例没丢,只是换了工位。
”翻译过来:央视的项目照接,但选题自己挑,时间自己掰。
于是就有了抖音上那条50万赞的“谷雨团子”视频——她儿子小手揉面,她在一旁配音:“节气不是日历,是妈妈想让你记住的味。
”评论区里一堆职场妈秒回“原来央视主持人也逃不掉作业群”。

一句话,把精英拉回了烟火,谁不爱看?
更隐蔽的战场在耳机里。
今年1月,她悄咪咪上线音频节目《七月说》,第一季专挖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
苏绣大师姚建萍那期,录到后半夜,姚老师突然说:“我当年绣第一幅双面猫,被师傅骂哭,那猫像被开水烫过。
”李七月没接话,只把这段原声留了下来,节目上线当天冲到喜马拉雅文化热播榜第二。

网友留言:“原来大师也手残过,我平衡了。
”她就是用这种“把神坛拆成板凳”的招儿,让传统俩字儿不再吓人。
三条线一起看,就明白她的算盘:电视给广度,短视频给温度,音频给深度。
别人辞职是逃离,她辞职是拆墙——把央视的公信力、抖音的流量、音频的沉浸感,拼成一张自己的三脚凳。
最妙的是,她让三线互相倒流:电视观众去抖音看“七月带娃”,抖音粉丝去喜马拉雅听非遗,音频听众又回头追央视纪录片。

一圈下来,她没丢老观众,还捡了新用户,比死守一张工牌聪明太多。
当然,也有翻车瞬间。
抖音里她分享“断舍离式育儿”,说孩子玩具超过20件就捐,评论区被喷惨:“有钱人才配断舍离。
”她没删帖,第二条视频直接拍自己带娃去二手市集摆摊,儿子砍价砍到哭,她只在一旁递水。
配文:“舍得哭,才记得住。

”一句话,把精英育儿撕开口子,让普通人看到血淋淋的真实。
网友转头又夸:“这妈能处。

接下来她还要拍传统手工艺纪录片,团队里就仨人,预算紧到住民宿都要跟老板砍价。
她倒乐:“以前出门五星,现在住老乡家,洗澡水忽冷忽热,脑子反而清楚。

”听下来,哪是落魄,分明是把“主持人”三个字儿回炉重造——从会说话,到能造场子,再到亲手把故事塞进市场,一路降维,也一路升级。
所以,别再问“李七月去哪了”。
她就在你我手机里,可能下一秒以苗绣推荐官、节气妈妈、非遗段子手随便哪个身份蹦出来。
唯一不变的是,她依旧能把最土的词儿,讲成最活的生意。
就像她在黔东南跟绣娘学的第一句苗语:“花不是花,是家里的盐巴。

”听懂这句话,就明白她所有“折腾”,不过是把盐巴,撒进了时代的菜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