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这一新规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司法解释聚焦劳动争议热点问题,统一法律适用标准,尤其明确企业未依法缴纳社保,劳动者可解除合同并主张经济补偿。当天公布的典型案例中,保安公司与员工朱某约定不缴社保、改发补助,法院认定该约定无效,判企业支付补偿金。这一判决为类似案件树立标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根据劳动法及社会保险法,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保费。这一义务具有强制性,是构建全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劳动者享有养老、医疗、工伤等基本权益,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规避。现实中,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诱导员工签订自愿放弃社保”声明;一些劳动者为获取更高工资妥协。这种看似双赢”的做法,实则暗藏风险。企业未缴社保构成违法,最终须补缴社保并支付赔偿金,可谓因小失大”。劳动者放弃社保后,一旦遭遇工伤、失业等情况,将陷入保障真空”,损失远超眼前利益。
典型案例中,朱某2022年7月入职保安公司,双方约定不缴社保、发补助。朱某认为此举侵犯法定权利,解除合同后诉至法院。法院审理认定,社保缴纳义务不可协商,约定无效,判企业支付经济补偿。这一案例给用人单位敲响警钟:社保权益绝非可交易”的私人契约,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企业终将付出代价。
司法解释的出台,旨在通过典型案例明确法律适用标准,为审判实践提供指引。劳动监察部门需强化监督,畅通投诉渠道,加大普法力度,使劳动者知晓自身权利,不被短期利益迷惑。企业也应意识到,合规用工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石,真心相待才能换来劳动者的双向奔赴”。
构建社保权益的保障网”,需各方协同发力。司法机关、劳动监察部门、企业和劳动者应共同努力,确保法律落地生根。企业若仍试图钻空子,只会得不偿失。劳动者,面对不缴社保的高薪诱惑,你会如何选择?是坚守长远保障,还是追逐眼前利益?这一争议,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法律已给出明确立场。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