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演员的不同方法能带来多大的改变?有一幕动作,居然成了评判一个时代经典的分水岭。
“一动一静之间,多少观众的看法松动了。”
过去观众心中总有不能打破的“经典”,其实这些“经典”的样子,也许只是被反复塑造罢了。于和伟和唐国强这两位演员,就是这样用各自的“功夫”,慢慢把人们的想法拉开了一道缝。
曾经的荧幕印象
唐国强早早地就在电视剧《小花》中露面,当时他的形象清澈明亮,吸引了大量观众。
那时候的评判标准很直接:演技好不好,看一眼就知道。观众喜欢唐国强稳重中又有点执拗的感觉,仿佛让“书卷气”的小生有了安身之地。
从“俊朗”到“帝王”,唐国强的角色一路变迁。
他演过的历史人物众多:雍正、毛泽东、诸葛亮、成吉思汗,每个人物似乎都有固定的记忆点。每次抬眼、每个动作,观众都能从细节感受到“历史的重量”。
哪怕一句台词,一个动作,都是他反复琢磨练出来的。
为了一个角色,他能站在田埂上练话音,模仿走路,甚至夹烟的动作都要熬出老茧。他的“铁三角”时期,几乎和“正剧”划上等号。
反向暗流
与此于和伟并没有那么快地被注意。刚开始演《历史的天空》,他只是个副官,连出场镜头都很少。
于和伟在片场琢磨:递文件时,手应该硬绷还是松弛?这就是他的“细节执念”。
有的人动作张扬,有的人动作克制,这些差别后来在观众心里生出讨论。
转折出现在《军师联盟》。导演直接告诉他:“你就演你自己的曹操,不要模仿。”他去翻史书,发现原著里的曹操雅歌投壶、为人宽厚,他的曹操和以往完全不同。
“横槊赋诗”那段戏,观众说第一次见到这么有生活气的曹操。不是单纯的威严,有点感慨、也有点悲凉,却真实得让人动容。
动作的分歧
真正让所有人议论的,是一场“听闻噩耗”的悲伤戏。
于和伟饰演的角色没有嚎叫,没有大哭。喉结上下滚动,双手紧握,肩膀微微抖动,全程几乎没有台词。可是,整个气氛一下子就收住了,很多观众因此落泪。
观众又找到了唐国强早年的同类场景。他怒拍桌子,高喊“不可能”,然后慢慢坐下。两种表达方式放在一起,对比就来了。
弹幕上有人说唐国强“力量十足”,有人说于和伟“特别入心”。到底哪个更好?其实只是两代演员对于同一情绪的不同理解。
“一个大刀阔斧,一个细致如水。”
观众喜欢谁?
有的观众特别钟情唐国强,因为那时候电视剧带来的信仰感很强。观众会说:“他的诸葛亮,就是我心里的孔明。”
观众以往更愿意在角色里找精神堡垒:诸葛亮的坚定,雍正的勤奋,毛泽东的胸襟。这些品质都依靠唐国强的表演慢慢变成了“身体力行”的符号。
但于和伟则出现得更像一阵风。他的角色带着烟火气,有缺点也有温情。比如周秉义有官威,但在家人面前却会措手无策。史强外表粗糙,却会在夜里煮面。
两位演员给观众各不相同的满足:唐国强让大家仰望星空,于和伟则教会大家脚踏实地。
“观众并非偏心,而是人生阶段不同更换风景。”
演法各有不同
唐国强现在还是很多重大剧目的首选。一旦电视剧要拍历史人物,总有人说:“唐国强在就放心了。”
他的表演有了“自己特有的印记”,优点是能把故事演到位,缺点是有时被说“模式化”。但他并不在意,只管把老角色演得扎实,仿佛一位老中医。
“老方子,治老病。”
于和伟不拘一格,正剧、谍战、喜剧,什么都有。他可以是特工,也可以是搞笑老板。甚至在综艺上跳起舞来,也没有包袱。
有记者问他怕不怕“定型”?他的回答是:“角色就像衣服,舒服就行。”
明星现状
唐国强像一棵老树,支撑着一片记忆的天空。于和伟则像新长出来的枝桠,总能带来新鲜的风景。
“演艺圈没有所谓神坛,只有一次次交棒和更新。”
两个人都没有绝对的输赢。他们的轨迹组成了中国电视剧的两个方向——一个是经典的积淀,一个是创新的涌现。
对比的意义
大家总喜欢比较,到底是唐国强的“硬汉式表达”厉害,还是于和伟的“无声悲伤”更打动人?其实答案从不会只有一种。
不同的方法,也许只是提醒我们:表演,没有绝对的唯一答案。
“有大江大河,也有细水长流。”
未来还会有新的演员,两种风格之外也会冒出更多不同的样子。但只要真诚表演,总能走到观众心里。
总结一下吧
从唐国强到于和伟,世代更迭的是表演方式,更是观众内心的变化。他们不是神坛上的高手,而是默默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熟悉身影。
愿意静下来看看表演的人,也许总能体会到那份真诚,那些扎在人心里的瞬间。
你最喜欢哪一幕?是不是也曾因为一个动作,重新认识了某位演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经典”。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