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5900万黄金失窃!11人被捕,主脑竟是自己人
5900万黄金被“自己人”搬空——红磡打金厂一夜失窃,教你别让信任酿成灾难那张凌晨被搬空的画面,想想就后背发凉。按报道,工场合伙人带队、熟人进厂,员工当时正在吃饭,看到熟面孔没多想就放行。说实话,最可怕的不是偷走了钱,而是我们把风险藏在了“家里人”的笑脸里。不得不说,这种案件比你想象的还常见,危险往往来自最熟悉的角落。
这起案子急转直下的细节最值得盯着看。合伙人先从金行拿货,夜深时分组织多人进入,监控被删除,员工被逼离开,直到上午才报案。警方很快封锁现场、调监控,西九龙重案组第二天就抓了11人,赃物也追回。办案效率值得肯定,但也袒露了企业对内控的盲点:权限过于集中、流转记录单薄、应急报案机制迟缓,给了“熟人犯罪”恰到好处的机会。
我有个朋友小李,在珠宝加工厂做了多年。有一次他们厂一箱未上保险的金料临时交到车间,按流程只需两人签字才能开箱,但那天主管临时有事,仓库老张就直接让装货司机把箱子开了。结果货物盘点时少了几克,大家很尴尬。后来厂里加了双人复核、随时随机抽查和异地备份的监控存档,事情才逐步受控。这个看似繁琐的流程,恰恰是防止“家贼”的第一道门槛。
换位想一想,合伙人犯案的心理并不复杂。熟悉场地、有接触货物的便利,还有一种“反正认识大家”的侥幸。很多时候,内鬼不是一时贪念就能铤而走险,而是长期在制度松散的环境里慢慢被诱发的。企业如果把所有信任都建立在口头承诺和人情往来上,迟早会被一次突发事件撕开口子。
所以,改写这种风险,既要硬措施,也要软治理。短时间内可以做的包罗立即核对所有入库出库记录、变更关键区域门锁和密码、把监控原始数据异地备份并设置只读权限,同时要求任何贵重物品移动都有两人以上的签字和时间戳记录。中期要把这些流程写进合伙协议和员工手册,明确违约责任和惩罚机制,定期做无预警盘点和独立审计。长期则要培养一种职业化的安全文化:把“信任”酿成可验证的流程,而不是一句随口的话。
技术上也有很多实操性做法可以立刻上手。好比给贵重货品上可见不可逆的防篡改封签,使用链路式记录把每一次接触都留痕;把监控录像冗余存到云端并用时间锁定权限,防止当地被删;关键仓库采用双钥匙或两人同开机制,制止单人控制。保险不是万能,但也不要忽视,把高价值物品的保险与内控一起做,才能把风险的后果降到可接受范围。
我并不是要制造恐慌,而是想强调一点:警方的效率能救回损失,但企业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事后追回固然重要,但事前预防更能节省资源和信誉。对于合伙经营的企业,尤其要把“合伙人”这个角色尺度化:财务权限、出入权限和货物流转都要有书面流程和第三方审查,亲戚朋友也应按规则来服务。
最后,换个角度想,这种案件也给普通人敲了警钟。不管是家里存放的贵重物品,还是公司仓库里的黄金首饰,安全感不能仅靠熟人和面子。设防不是怀疑人,而是尊重事情的价值。说白了,你给他多少信任,就要用多少制度去掩护。
你身边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自己人做坏事”的故事?如果你负责管理贵重物品,会先做哪三件事来堵漏洞,说说你的想法和经历吧。
(信息来源:环球网报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