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有个女教授叫何静,最近在抖音上挺火,她拍视频讲AI怎么帮老师写陈诉、做研究,可评论区没人真讨论这些内容,反而一堆人说她长得好看是不是真能搞科研,年轻女博士是不是靠包装,这话一出来,立马有人跟着附和。
何静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女教授,本科读农业,博士转测绘,后来又去清华做新闻传播的博士后,配景跨了好几个领域,手上主持过二十多个国家级项目,发过十几篇核心期刊论文,别人还在为发一篇SCI发愁,她早就超出了这个数量,更关键的是,她参与开发了一款叫“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的软件,现在不少大学老师都在用,确实省了不少事。
她教的东西不是随便说说,好比《文本数据分析》,听着挺高大上,其实就是教你怎么用AI快速整理资料、写材料,她做的工具,一句话就能生成几万字的陈诉,连高校的行政人员都在用,她在清华、浙大这些学校讲课,学生都说原来AI不是摆样子,是真能干活,她不秀技术有多厉害,就想让大家少加班、多出点东西。
可奇怪的是,大家不关心她会什么,只盯着她长什么样,说她太年轻,太漂亮,不像做科研的,要是换个男教授发同样的东西,根本没人提外貌,一个90后男博士后做出百万用户软件,热搜标题准是“中国AI新星崛起”,轮到她,就成了“颜值与实力并存”,这话听着像夸,其实是在怀疑。
学校那边挺支持她,北航官网直接把她的自媒体账号放进履历里,说明他们认这个事,但很多高校还是觉得,学者不该拍短视频,怕丢了体面,教育部从2025年开始推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就是想慢慢改这个想法,学者不只是写论文的人,也能把知识送到普通人手里。
她走红不是碰巧,是时代真变了,以前学者待在实验室里不出门,现在他们拿手机直播、拍视频、做东西,她的价值不在像不像教授,而在能不能真解决问题,我们该问的不是她配不配得上那个头衔,而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一个不一样的学者,一个会用AI、会拍视频、还被人说太好看的专家,到底算不算真本领。
别总盯着她那张脸看,她做的那些事,才更值得你留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