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生”两个字,像一块撕不掉的价签,贴在出生证上,也贴在热搜上。
今年,这批孩子突然集体长大,大人们才手忙脚乱地补作业:成龙补信托,华晨宇补探视,王思聪补DNA。
补得再贵,也改不了第一口空气里的尴尬。
吴卓林在温哥华领免费食物的照片一出,港媒标题还是“成龙女儿流落街头”。
其实她身边有朋友,有网店,有妈妈定期打钱,但标签一旦钉死,剧情就得按苦情写。
法院成了新的摄影棚。
张碧晨和华晨宇的抚养协议,每一条都写得像通告:70%费用、每周探视、亲子包厢。
孩子被量化成百分比,连看爸爸演出都得坐在指定区域,方便镜头捕捉“好爸爸”瞬间。
更直白的是黄一鸣。
直播镜头对准婴儿床,一句“爸爸很忙”就能卖空两百罐奶粉。
法院没确认血缘,商家先确认流量。
限流令下来,她转身做母婴号,照样日进斗金。
发现没?
大人都在拼命把“意外”洗成“计划”。
信托基金、探视日程、带货脚本,精密得像项目复盘。
唯独没人问孩子:你想怎么被记住?
热搜一换,故事就翻页。
等这批小孩会打字,自己搜名字,看到的八成是爸妈的公关稿。
希望那时他们已学会把标签撕碎,再顺手把大人的作业本合上。
究竟,出生不是选题,人生更不是补稿。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