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俄高层在中国拍胸脯包管,3个月后的年底,俄罗斯要出全力了

懂点历史赵富贵 · 昨天 14:15
1.jpeg
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
天刚入秋,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带着一副铁面孔和一套“能源豪言”站在我国面前,话不多、音量不高,但句句掷地有声——“到今年年底,我们一定把对华天然气输送量提到380亿立方米。”这个数,听着像个目标,但从诺瓦克的语气来看,更像是一场“军事化”的承诺。
这不是俄罗斯第一次对我国“拍胸脯”,但这次的配景、时间点、合作方式,都让这句承诺变得意味深长。三个月后,“西伯利亚力量1号”能不能如期冲到顶,是一场检验俄罗斯“东转战略”成色的大考,也是中俄关系走向深水区的一次实操演练。
2.jpeg

一根管道背后的国家级押注

要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得从几年前说起。2019年,俄罗斯和我国联手建成了“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起点在俄罗斯东部的恰扬金气田,终点连到我国东北地区。
原计划是2025年实现年输气380亿立方米的目标,慢慢爬坡、逐步投产。可谁也没想到,俄乌冲突一打,整个欧洲市场说断就断,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大头几乎一夜清零。
那时候,俄罗斯真是被赶鸭子上架,往东看成了唯一选择。于是,他们提前把对我国的供气提上了日程,2024年就把这根管道跑到了满负荷运转,时间整整提前了一年。就像一架高铁还没调试完,乘客已经上车等着出发了。
3.jpeg

而我国这边,也正好需要这么一根稳定的“输血管”。能源结构要调整,煤要降,风能、光伏虽然发展快,但稳定性上天然气依然是“压舱石”。尤其是北方冬天,供暖靠它,工业用气靠它,哪都离不开。海运又时不时受天气、地缘局势影响,咱们这几年早就开始往“陆上能源通道”上下注。
所以,一拍即合。俄罗斯要找买家,我国要找靠得住的卖家,这根管道成了双方握手的标志性工程。2025年7月,我国海关的官方数据一出,俄罗斯当月对华输气达到了42.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
这说明什么?说明俄罗斯的“东供”路线跑得越来越顺,而我国的用气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厘革:原来靠海进气,现在更多靠陆运,意味着我们不再那么容易被“卡脖子”。
而俄罗斯呢?靠这根管道,稳住了国家财政的底盘。虽然卖的价格不如以前在欧洲高,但起码能卖出去、钱能到账,在当前西方经济制裁压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难得的“喘气口”。
4.jpeg

普京来了,不只是签字那么简单

诺瓦克来北京不久,普京也到了。这次他不是空手来的,手上捏着三份能源合作协议,个个都是大工程。
第一,西伯利亚力量1号要从380亿立方米进一步扩容到440亿。
这是个什么概念?已经满负荷了,还要再提速,就像一台发动机已经开到顶了,现在还要加涡轮增压。怎么搞?靠在管道沿线增建压气站,提高流量。听起来技术上不复杂,但背后牵涉到数十亿美金投资和一整套运输、设备、调度体系的升级。
第二,中俄远东管道要从100亿立方米扩到120亿,直接接入我国东北。
东北这几年冬天用气压力大,尤其是三线城市集中供暖普及后,需求猛涨。远东线的扩容,正好补上这块短板。顺便一提,这条线还带动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气田开发,一举两得。
5.jpeg

第三,最有看头的,是“西伯利亚力量2号”备忘录的签署。
这条新管道,计划最大输气量500亿立方米,而且要经过蒙古国。原来蒙古对让管道穿境是拒绝的,这次突然松口,说明背后有不少博弈和交换。俄方明确说,这份备忘录“具有法律约束力”,也就是说,不是随便签着玩的,而是准备真干的。
如果这三条线都落地,年输气总量将突破千亿立方米,占到我国天然气年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数字虽然漂亮,但也别忘了,目前除了1号线“开足马力”外,其他两个项目都还在纸面阶段,真正建成还得看未来几年谁出钱、谁出力、谁担风险。
但从国家战略角度看,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从“单点交易”酿成了“整体布局”。不是你卖我买这么简单,而是一起规划、一起投资、一起承担建设成本。这是一种“共命运”的合作方式,背后承载的,是信任,是互补,更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现实选择。
6.jpeg

合作背后,是一次世界格局的再排位

中俄这次能源合作,放在全球视角下看,更能看出深意。美国现在主抓“脱钩断链”,欧洲一边搞“能源去俄罗斯化”,一边又对中俄的靠近打着小算盘。可偏偏在这种压力下,中俄反而越走越近,越合作越深入
为什么?不是感情好,而是利益契合、战略互补。俄罗斯现在对外出口路径有限,但资源太多,不卖出去就只能积压。我国则正处于产业升级、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稳定、高效的天然气供应非常关键。
这不是“谁带谁”,而是“谁都不能缺”。而且,天然气管道这种东西,一建就是几十年,谁投资谁就得长期绑定。这种“输血管道”,其实也是“命运管道”。它比一纸协议更牢靠,比口头承诺更有说服力。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种合作方式也给了全球一个新思路:在西方国家搞“小圈子”、打封锁战的时候,中俄这种以基础设施为纽带的合作,反而显得更稳定、更有韧性。
7.jpeg

三个月倒计时,俄方能不能交上“满分答卷”?

话说回来,诺瓦克那句“年底实现380亿立方米供气目标”的承诺,现在正式进入倒计时。剩下的三个月,既是技术层面的冲刺期,也是政治层面的“验收期”。俄罗斯能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除了考验他们的工程调度能力,更考验他们的战略执行力。
我国这边,也不是坐等“收货”。相关部门正在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进口气能快速入网、入户。这种“你给得快,我接得住”的双向配合,才是大国合作应有的样子。诺瓦克拍胸脯的那一刻,不只是一次外交场合的亮相,更像是俄罗斯在动荡世界中,对中俄关系的一次“重压下注”。
8.jpeg

三个月后,到底是兑现承诺还是“差口气”,全世界都在看。但无论结果如何,中俄能源合作的这条路已经走上了正轨。一条管道,连接的不只是能源,更是信任、战略和未来。
而我们,更应该从这场合作中看到一个事实:在这个变更不居的世界里,谁能稳住基本盘,谁就能赢得先机。天然气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是更宽的合作面,更深的产业链,更广的战略布局。中俄之间,远远不止“输气”这点事。
参考资料

9.png

丁薛祥同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共同主持中俄能源合作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
2025-09-27 12:44:48来源:央广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