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黑瞎子岛一部分回归。
仪式办了…界碑揭牌的时候人很多。这座岛屿,面积一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它的回归,却只是一半。这称得上是“完全归还”吗?一个历史句号,谁会相信?
岛上的公安边防部队进驻了。新办公楼的油漆味还没散去。工程队和施工的响动,让一切都感觉很新。交通建设启动,路基一条条铺开。通信信号从不稳定变得顺畅。现代化建设,就是这样一点点填补起来。
列宁曾有过承诺。苏维埃的官方文件写过归还土地。可行动呢?没有!反而拿走了更多。黑瞎子岛这类地名,慢慢变成了“俄罗斯地名”。
新中国成立后,边境问题成了个长久的麻烦。苏联提供装备,也留着后手。边境的谈判…那种情形谁不头疼?
俄罗斯后来没办法,只能认下一些旧账。他们对照1991年的协议,内容是归还两块土地。可这事儿,过程并不痛快。
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从外东北和西北地区获取了超过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是历史。清政府当时清楚自己管不了了。一份又一份的条约,看着国土被拿走。要说这是自己的地方,可现实中谁能说了算?
七十年代末,情况变了。边境问题重新被提上议程。谈判断断续续,像拉锯。东段边界快要谈好的时候,苏联解体了。
俄罗斯接手了这个摊子,自身问题很多。中国这边的改革开放有了成果。两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民众听到消息时,心里更多的是不解。到底还了多少地?普通人无法亲自去丈量国土。媒体的说法就是一切。剩下的问题,这才真正出现。
黑龙江两岸的阿巴该图洲渚,还有黑瞎子岛,又成了争执的地方。历史这东西,搅不清楚。
两边测量、讨论、来来回回。一直拖到2004年,才有了一些结果。
阿巴该图洲渚,直接划分。中国拿到了面积更大的那一部分。这是第三次领土的归还。感觉有些奇怪,说快也不快。
历史上的黑瞎子岛名气很大。明朝的史书里能找到记载。那时候,明朝的江防舰队经常在这里驻扎。一个地标,两国都说它重要。
苏联解体后,1994年,中俄西段边界协议也签订了。一条线画下来…大家都不再多讲。
但东边的遗留问题还没完。
那座回归了一半的岛,八十年风雨,最终还是挂上了中国的名。岛上的居民起初不适应。工程队、施工声,是一种新鲜感。
岛屿似乎从未离开,只是归属变了。划分边界的仪式很隆重,后续的事务更繁琐。几年过去,管理进入正常状态,旅游宣传也活动起来。岛上的变化,媒体报道持续不断。
回到清朝。那个王朝根基不稳。外部的洋人一波波地来。沙皇俄国拿着武器,把东北当成了试验场。
黑龙江流域那时候很混乱。沙俄士兵进村,抢劫、烧杀。
清廷起初不想打仗。可是没办法。沙俄步步紧逼,皇帝只能下令开战。
雅克萨这个地方,打了好几次。双方都在消耗。清军人多,能坚持。沙俄在战场上吃了亏,不服气也得服气,最后退出了东北。
于是有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签订后,黑龙江、乌苏里江这些地方在名义上归了清朝。可这能让后人安心吗?未必。沙俄打就换了个方向,往东欧扩张。
之后差不多两百年,边境算是安稳。
到了19世纪,克里米亚战争,沙皇俄国战败。他们的目光又重新投向了东方。
这时候的清朝,内外交困。外交上没有话语权。沙俄在边境的小动作越来越多。这些小摩擦,最后变成了大麻烦。他们看清了清朝的虚弱,胃口越来越大。
中俄边境的划定,是四十多年谈判的结果。能稳住这上千公里的边界,很不容易。这是两国实力和格局变化的结果。
1991年的协议,2004年的补充,以及2008年的最终落实…背后都是国家利益的驱动。条约不代表感情,而是权衡与妥协。外界知道的信息,只是其中一部分。
中俄边境划界谈判,前后历时超过四十多年。
有人用领土的得失来评价历史。对错之间,总是有争议。一些资料说归还的土地比想象中要多。有人去翻数据,研究统计方法。那些黑龙江上的小岛屿,到底算进去了没有?
没有人能给一个确切的说法。
历史好像在开玩笑。沙俄当年获利巨大。今天的俄罗斯,为了经济和地缘政治,需要合作。所以在谈判桌上,姿态和过去不同。
岛屿的回归,象征意义可能比实际作用更大。对岛上的人来说,祖国这个词变成了看得见的景象。这个结果,满意还是不满意?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岛屿回来后,像是老物件搬进了新房子,很多地方还很陌生。庆祝过后,关注度下降,但建设工作一直在进行。两国关系贴上了新标签,可现实还是日常的琐事。
事情到底怎样,或许只是历史留下的一个回声。
地图在修改。现实在变化。每一步,都是在各种利益中做出的选择。黑瞎子岛还在那里。边界问题,未来还会有新的故事。谁能保证以后没有新的归还?谁又能保证没有新的争议?有些事情,就是说不清楚,也不需要所有人都去弄明白。
但无论如何…
岛上有了中国的哨所和办公楼。路修好了,旗帜在飘扬。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对于驻扎的士兵,这就是全部的现实。历史的争论很遥远——脚下的土地才是真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