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的景象最近变了。门口不见推销香火的人,院子没有了小摊小贩,功德箱也悄悄收起来,游客安静走路,空气里有青草和瓦片的气味。大家来这儿不再是买买买,而是真的来坐会儿,心里能静下来。
商贩和小摊慢慢消失
最明显的变化是,少林寺的生意气息淡了。以前一进大门,导游吆喝、摊贩兜售到处都是。钱花得快,人还没走进去,心里先戒备着。摊铺收起来了,到处的香也不让卖高价,就剩下一点点,谁要自己拿。
游客少了许多压力,可以静静呆上一会儿。
原来挤成一团的小摊,小摆件、祈福符统统撤走。哪怕是存放功德的二维码也卸了下来,大家不再强求你捐什么钱。整个院子清爽了,游客在树下坐着,旁边没了骚扰,心能安定点。
功夫不再卖门票
不少人来少林寺看武僧表演,过去表演都得单独掏钱。现在表演不收费,也没有专门圈一片地方卖票。谁愿意看就站外头看看,练功房的生活本来就是这样。这些武术、动作是日常的,来的人也放松了。
表演的关注点也变了,不再围着门票与套路,观众看到武僧们的训练,反而更能体会到平时功夫的味道。
武僧和和尚们在寺里认真忙着自己的事。
不只是练武。和尚们白天劳动,晚上抄经文,手机用得少了,觉睡得实,有说累,可心里踏实不少。连那些以前靠卖手串的商贩,现在也下山做其他活计。虽然慢点,但和寺庙争生意的冲突没了。
规矩立起来,账本公开
对寺庙来说,简单三条:不主动卖东西、不逼你掏钱、不搞推销。 这三点一条条都落实了。墙上还贴出修缮寺庙的账本,哪块瓦翻修、账目都能看,明明白白,不必让大家猜。
游客的心思放松了,导游也不用像背剧本,更多时间说寺庙的规则、历史,讲些修庙的来龙去脉。以前一听导游讲套餐,现在能听听老故事,走得也慢。
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事,和尚门一边锄地,一边念经,村民也敢带孩子进来。以前担心被强推买东西,不敢靠近,现在进院子能放心点。
小庙变得干净利落
大院子干净了,连空气都觉得清了。少了摊贩,游客的鞋细声落地,回声都能听见。山门上的招牌换过,旧牌子撤了,来人只看佛不被那些字和广告拉扯。
每一天都在有变化。第一天擦净香炉,第三天清走纪念品,第五天武僧继续苦练,第七天投诉板只剩下“问”与“答”。十天后,所有手机都收起来,大家吃完饭去种菜,喝热粥的地方搭起来,扫落叶、收拾院子。
新院子没那么多商业气,很多人觉得值。有师傅说:值不值得就看你心里怎么想,心静了,才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
外地游客喜欢这种变化
一些背着包的年轻游客,也在树下坐好一会儿才拍照。他们觉得少了套路,多了安静。村里人也不怕推销,反而愿意进来转转。
僧人们更专注修养,武僧们归回功夫训练。功夫该练练,该看的看,寺里清清楚楚。外来媒体来拍照,也不再扑在表演上,更多拍青砖绿瓦和种菜的地方。
账目和变化大家都能看见
有村民担心得失,怕没钱修屋顶。寺里公开账目,有钱的就帮点,不藏着掖着。也有人建议用上网络,账务信息更透明。寺方态度明确,把清楚的账让大家看,心里有底,外人更愿意支持。
有的人问这是不是一阵风,能不能一直做下去。很多人觉得真正的改变不是口号,是每一天真干出来的事情。明年春天再来看看,如果还能听见木鱼声和风声一起,就说明这场变革是真的落下来了。
结语
如果你也去过寺庙,有没有体验过这些变化?你觉得少了摊贩和推销会不会反而更愿意多待一会儿?欢迎大家一起来聊聊自己的感受。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