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度假晒幸福总让普通人破防?
林志颖一家五口被拍到在马尔代夫住顶级酒店,陈若仪连发九宫格自拍美照,双胞胎儿子堆沙堡的视频萌翻全网。
表面看是温馨家庭日常,仔细翻翻评论区全在讨论“明星税后收入够我打工八百年”——比起明星的幸福画面,打工人更在意的是贫富差距撕裂出的生存焦虑。
住七万一晚的水屋套房,酒店用犀牛角奏乐迎宾,这种奢华度假确实离普通人太遥远。
疫情后国内中产家庭连三亚都嫌贵,明星却能随手砸几十万跑印度洋住私人岛。
但有意思的是,明明网友都在喊“仇富”,相关视频的点赞却突破百万。
这种拧巴心态恰恰戳中痛点:普通人既渴望窥视顶层生活,又被现实落差扎得生疼。
与其盯着明星的私人飞机和定制旅行,不如看看背后的消费心理学。
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过度关注他人消费动态会导致37%的人群产生财务焦虑。
就像刷完度假vlog后产生的“相对剥夺感”,明明自家周末公园野餐也很幸福,但看见明星家孩子在马尔代夫追海豚,瞬间觉得手里的饭团不香了。
这种社交平台制造的幸福模板,本质上和二十年前电视里播放的《流星花园》没区别,都是贩卖可望不可即的梦境。
有人骂明星炫富带坏风气,可仔细看陈若仪发的照片,真正引发共鸣的其实是亲子互动细节。
林志颖蹲着给儿子擦防晒霜,陈若仪顶着大太阳陪孩子堆沙堡,这些和钱无关的陪伴瞬间才是视频点赞破万的关键。
当年贝克汉姆带娃骑三轮车买菜被拍,网友同样怒赞“接地气”。
公众反感的从来不是高消费,而是把物质享受等同于家庭幸福的价值观输出。
明星该不该公开奢华生活是个伪命题。
重点在于普通家庭如何建立自己的幸福坐标系。
心理学家早就提出“家庭微仪式”理论:每天睡前故事、每周家庭电影夜带来的幸福感,和马尔代夫看海豚的效果其实差不多。
与其贷款跟风明星同款旅行,不如把林志颖家沙堡比赛的创意学回家——毕竟孩子二十年后的童年回忆里,不会记得酒店价格,只会记得妈妈陪他挖出了多大的贝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